四十五章 将启蒙学-《小小童养媳》
第(3/3)页
这个疑惑莫说是小小,陈氏几个也是不能理解的,赵明礼一边捡看着这些书籍是否有损坏、霉变的,一边将施州文风不盛的情况娓娓道来。
原来这施州府周围土王环伺,依着朝廷对土王的政策,虽有控制,并不严格。土王必须识文断字,但并非由得他们延请西席,而是统一到朝廷设立的府学入学。施州本身的府学并没有这个资格,各家土王子弟,自九岁之后,可带一名下人,至江陵府学附学。
而施州除了土王之外的汉人,多是三百年前周、唐之争时战乱迁徙过来的,本就是流离失所的穷苦人家,好不容易在施州谋得立锥之地,每日里忙着土里刨食的,根本就没有那个闲工夫识什么字,再加上供养一个读书人不知得花多少银子,更没几个人家有这闲钱。
加之施州官员考核并不是很严谨,学风这块的考核不过是走个过场,调到施州的官员与流放无异,历任的学正大人们不过将这里看做一个混日子的所在,没几个有那整治文风的心思。
积年弊病之下,施州文弱简直到了一个令人不可思议的地步。
据赵明礼说,当年他下试的时候整个施州府拢共不过七十余人参考。如今这几年人数更是越来越少,直把个不惑之年的王大人愁得头发发白,正与知府大人商量如何振作施州文风。
众人这才恍然,难怪赵明礼这个秀才在施州如此吃香,便是学正大人也得高看一眼,原来是物以稀为贵呀。
可紧接着另一个疑问浮上众人心头,既然赵明礼中了秀才在施州是如此不得了的事情,为何赵李氏对此并不热心呢?
赵明礼对陈氏如是说:“当年爹执意要供我和大哥念书,家中日子本就过得紧巴。后来爹过世,明智年幼,家中生计艰难。娘要我跟大哥不要再念,大哥立时回了家,我却觉得念了许多年就放弃了实在不值,犟着性子念了下去。后头虽然中了秀才,可也拖累家里不少,娘对我……着实喜不起来。”
陈氏不忍,赶紧劝他:“好歹相公寒窗苦读,这日子也出了头不是?照理说娘应该高兴呢,怎么就会背乡弃家呢?”
秀才老爷老脸一红,不愿再提这个话题,敷衍了两句,转口问两个儿子今日又抄了什么诗句。
心知赵明礼 ... [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]
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