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“如何重新拾起华夏语的学习?” 林枫轻轻复述了一便导演口中问出来的问题,微微一笑: “首先,外语改为非必考科目,让有需求的、真正想学的学生去学。” “这样一来,学生们被绑架在外语上的时间都被解放出来了。” “然后,就是用这些时间去阅读华夏那些著名的佳作名作!” “了解我们的历史、文化、古老的风土人情,民族习俗等等。” “只有这样,才能使我们的文化得到一个好的传承。” 林枫话音落下,吴鹏和孙薇在一边就开始鼓掌了。 尤其是吴鹏,脸色都激动红了: “林老师说的好,我可喜欢阅读了!省下学外语的时间,我可以看多少啊?” 孙薇正在鼓掌的手在空中僵住了,她尴尬的小声提醒吴鹏: “咳咳,林老师说的是名著!名著!这时候就不要提什么了,我才不信,你看的不是网络。” “……要是古时候有网络,那四大名著也是热门网络啊,你怎么知道,现在的网络成不了经典?” 吴鹏这话直接给孙薇整不会了! 可是隐隐的,她又觉得不太对,就是说不上来。 俩人的这点争执,落在林枫的眼里,他摇头一笑,开口说道: “任何时代,都盛产两种,一种是精雕细琢,承载着一定的价值观、社会功能的,比如文学奖评选出来的那些,这种可以称为有鉴赏意义的著作。” “还有一种,叫快餐式,节奏短平快,故事内容主打一个爽,也就是现在的网络。” “吴鹏,其实你喜欢看的,是后者吧?” 吴鹏点点头,经由林枫老师这么一总结,还真就是。 “林老师,其实我们班上有好多学生都喜欢看网络,我们看到好看的,还会相互安利呢。” 林枫轻轻一笑,煞有介事的开口说道: “其实,终有一天,伱们班上的学生们也会慢慢放下网络的。” “啊?” 吴鹏瞪大了眼睛,好奇的看着林枫: “为什么?” “因为好的故事是能穿透时间,有生命力的。” 林枫微笑着说道: “像是四大名著,他们里面的故事,直到今天还有人在津津有味的钻研,而且是常读常新,越读越有味道。” “而网络,绝大多数都是带起你们的情绪,引起你们情感共鸣,让你们一直期待接下来的故事,图的是当下的一时放松而已,它是具有时效性和商业性的。” “一百本在当下火热畅销的网络,过了十年二十年,换了一批新的读者后还能大卖的情况十不存一,但经典名著却是不同。” 吴鹏似懂非懂的点点头。 而孙薇则是抓住了关键点,开口问道: “林老师,那为什么现在的学生们,读网络的多,读名著的少呢?” 孙薇一下子就抓住了众人的疑问,所有人都目光灼灼的看着林枫。 “因为外语教育或者很多不必要的教育,占用了太多学生们的时间,又给了他们很大的压力,让他们没有时间、没有精力去读那些需要细细体会的故事。” “更何况,学生们因为学习外语,已经太累太累了,快餐式的网络,不过是他们为数不多的放松方式罢了。” 林枫说完这些话,屏幕前的众人听得心中戚戚。 “是啊,过于推崇外语教育,将孩子们逼的太紧了,这时候还要求他们不能看网络,要看各种名著,学习一下哲理什么的,太强人所难了!” “孩子们不过是想在繁重的学习任务中,抽出空来,放松一下罢了,他们又有什么错呢?” “我在高中大学时期原本是很抵触那些天天看网络的同学,但在我参加工作后,我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,劳碌了一天之后回到家,根本就不想动脑了,那些经典名著就是再有味道,哪儿还品得下去啊?所以我现在偶尔也会看看网文,放松一下大脑!” “改善外语教育之后,好的故事会回到孩子们手中的!!” “我有一个秘密,作为家长,我抓到孩子看网络的时候,一定是严厉批评的,然后……我自己也偷偷的看,这是我解压的方式之一。只是我没有想到,996的我需要解压,读书的孩子同样也要!我不应该那么粗暴的。” “孩子们不是不懂审美,也不是全然的没有时间去鉴赏,时间只要肯挤还是有的,只是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,如何去要求他们必须看经典著作呢?他们也是人,也需要放松啊。” “……” 观众们的心,这一刻被林枫的话深深的触动了。 但是,还有一个群体,想的更加的深入,同时也更加的无助,这个群体就是家长们。 作为家长,他们其实是知道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,需要从书本里汲取知识和智慧,用来帮助成长。 但是,知道归知道,实际上操作太难了! 光是学一门外语,就让他们以及孩子自顾不暇,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囫囵下去。 结果就是,孩子的学是上着,也很努力上进。 可是这一天天的学下去,看到的是文学素养根本就没有一天天的跟上来! 这其实是一个悖论了。 哪有天天上学,学得筋疲力尽的,结果各方面的素养压根儿没有长进的?? 现在林枫稍加点拨,家长们突然明白了,这就是华夏语教育长期给外语教育让步的结果! 外语教育,无非就是一件沟通的工具而已! 学生们学习它的时候,却抱有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期待! 比如什么学好外语,就能走上人生的巅峰,这是完全不可能的! 可是对待华夏语教育呢? 明明华夏语教育代表的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底蕴,是一个民族的传承印记。 但是,不仅没有受到重视,反而是因为是华夏语,人们天天都在说,反而受到漠视。 大家似乎都忘记了,从古至今传承下来的一首诗、一篇词或者文章,从来都是带着鲜明的文化色彩的,这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排列,而是华夏人的人生态度、处世哲学等等…… 同样的一篇文章,不同的学生能在其中学到不同的道理。 就拿我华夏四大名著之一的《石头记》来举例子,不同的年龄段的人,甚至是不同的性别的人,都可以从中悟出不同的道理,获得独属于自己的收获。 这种东西,可不是说用外语排练几场话剧,读过几份外文期刊就能学到的。 工具性语言的学习,和华夏语的学习,归根到底,根本就没有办法比!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