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宫殿太多了,苏青哪知道赵佶赵桓父子所在啊。 “苏大哥跟我来。” 赵香云得了原身记忆,对这皇宫算是熟门熟路。 她在前头带路,苏青跟在后面,直往大庆殿而去。 大庆殿,是赵官家举办朝会的地方。 这天,赵佶和赵桓父子俩愁眉苦脸的同时出席了朝会。 距离金国方面的最后通牒还剩最后一天,明天若不交人,金兵可不会善罢甘休。 当然,主要是赵桓在和大臣们商量对策,赵佶只是太上皇,坐在侧边。 其实现在哪还有什么策略,摆在他们父子面前的就两条路,要么投降,要么战死。 而以赵佶父子的胆量,会选哪一个,就显而易见了! 张叔夜苦苦相劝,说汴京虽然被困,但宋室并未全境沦陷,各地正在组织勤王大军。 若是坚持血战到底,哪怕汴京城破,皇帝和满朝臣子都战死在这里,也不会亡国。 宋室还有皇子在外面呢,照样可以登基称帝,延续宋室香火和江山。 再说,金军远道而来,定无法长久,宋室坚持下去,说不定还能拼出一线生机。 若是皇帝投降,那大宋就真的亡了。 赵佶父子不懂这个道理吗,懂,他们太懂了。 可千古艰难,唯有一死。 能活着,为何要死? 反正让他们为大宋牺牲,他们俩做不到。 好死还不如赖活着呢! 见皇帝迟迟不表态,投降派瞬间心领神会,站出来指责张叔夜: “你欲置官家于险地,到底是何居心?” 这人名唐恪,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,乃是投降派的首脑。 “岂不闻,留得青山在、不怕没柴烧的道理?” “官家的安危,才是最重要的。” 尚书左丞耿南仲也跟着出声,帮腔道。 “置官家于险地的难道不是你们俩?向金兵投降,你们难道不怕官家受辱?” 张叔夜怒极而笑,恨不得一剑砍了这两个奸臣。 主战派的李若水等大臣也纷纷开口,大骂唐耿两人乃是奸臣误国。 为何汴京这么容易被围,就是他们俩人的功劳! 金兵围攻汴京,各路勤王大军集结前来救援,此二人一意求和,下令勤王大军不得擅动,终使勤王大军不战而败。 这特娘的不是搞笑么? 事后唐恪被御史弹劾,被天下军民大骂,辞职罢相。 但赵佶依然信任他,而耿南仲也是屁事没有,更别说丢官了。 由此可知,赵佶父子俩贪生怕死,世所罕见。 这大宋之亡,先亡于昏君,后亡于奸臣! 此时的朝堂之上,已是投降派的天下,主战派大多被贬到地方上,远离中枢。 张叔夜和李若水等少数的几名主战派势单力薄,根本争不过人数众多的投降派。 更何况,还有着赵佶父子的暗中拉偏架! 朝堂之上,投降派引经据典,列数出投降的种种好处,为皇帝的投降加重砝码。 赵佶父子俩一言不发,坐等争论结果出现。 其实他俩们也是属意于投降,但又不敢表露出意思,生怕日后被天下万民厌弃。 但若大臣们商讨的结果是投降,那他们勉为其难的投降,这口黑锅就由一众大臣们背了。 “砰” 就在这时,大庆殿紧闭的大门被人重重的一脚踹开。 紧接着,一男一女两人大步走了进来。 可以看得出,男子剑眉星目、英俊不凡,女子眉目如画、丰姿绰约。 赵佶定睛一看,男子不认识,但那女子好像是自己的女儿。 只是具体排第几他忘记了,实在是女儿太多了。 当下颇为不悦的斥责道:“谁让你们来此地的,还不速速退下!” 苏青充耳不闻,转身把殿门关好,并插上门闩。 “诸位,刚刚开口的是我那便宜父亲,也是书画皇帝宋徽宗赵佶。” “另外坐在他旁边的那个年轻一些的皇帝,是我的便宜哥哥,宋钦宗赵桓。” 赵香云心念一动,发送了两条弹幕,为群员们介绍他二人的身份。 “这就是史上有名的软蛋皇帝父子俩?长得倒是人模狗样的,实则脓包罢了。” “有些东西啊,人面兽心,根本不配为人。” “杀了他们吧,现在一切还来得及。” “啧啧,你们地球的历史真乱,这种货色居然也能当皇帝?真是牛批!” “杀倒是不用杀,把他们狠狠揍一顿就好了。” 看着直播镜头里的父子俩,以及下方站着的一众文武大臣们,群员们纷纷议论了起来。 “很好,你们都在场,那我就放心了。” 苏青也没想到,君臣都到齐了,这倒省得他一个个去找。 (本章完)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