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章 提着箩筐上战场-《火头将军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陈文周,原陆军军校的学生,专事研究战术理论,还没等到一展拳脚,旅行的时候,心里一得意,跑到巨轮上得瑟,结果失足摔在大海里被鲨鱼吞了。

    醒来后带着半吊子记忆回到了唐玄宗天宝时期,混到二十岁左右流落街头,恰逢安史之乱,当了火头军。

    校场点卯开始了,骁骑营全体列队,等候长官的训示。

    校场设在辕门外,正前方用木板搭着一个点将台,左右各架着一方战鼓,两名健硕威猛的赤膊鼓手正迅速敲击着鼓面,鼓点由慢到快,由轻到重,犹如奔雷由远而近缓缓压下。

    古代战鼓的作用相当于近代的小号,鼓声不一样,其意义也是不一样,就好比有结集号、冲锋号等不同的吹法。

    后世研究证明,古代的战鼓,其科学道理在于,鼓点的敲击暗合人的心跳和脉搏节奏,以此产生共振,加速心跳和血液循环,激发人的斗志和兴奋情绪。

    雄健魁梧的战马或是打着响鼻,或是抬蹄嘶鸣。

    陈文周踮起脚尖环视一周,看来骁骑营果然是全体出动,除了常备正规骑兵外,他身边站着的是来自火头队的同僚和马厩的马夫。

    根据陈文周观察,虽然马夫的整体精神面貌不亚于火头队,但是单兵配备却和火头队相距甚远。

    火头队至少有菜刀柴刀杀猪刀等带刀字的铁制利器,然而马夫帮除了几把铲马屎的铁锹外,别无长物,几近窘迫之境地。

    镇将李嗣业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,却有着与年龄不符的沉稳和气度。

    他带着副官开始点卯,玄字号骁骑营共计六百四十人全部到位,骁骑六百,伙夫二十,马夫二十。

    李嗣业一一走过将士们的身前,为他们整理着装,不时用眼神和点头传递着长官对士卒的关爱与激励。

    当到达陈文周的面前时,李嗣业停了下来。他注视着这个看起来略显清瘦的小伙子:一股浓厚而淳朴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。

    好像是大白菜的味道,李嗣业分析。

    众将士随着李嗣业的停顿而把目光聚集到两手空空的陈文周身上。

    “你的兵器呢?”李嗣业问道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