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 狗叫-《穿到古代每天都想死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2/3)页
    这一行人迅速加快了手里的动作,跟狗撵似的,没过多久就离开了侯府。
    等到这一行人离开,老夫人立即挥手示意下人们退下。
    张氏收回手。
    二老爷摸了摸大腿,龇牙咧嘴的样子,给侄女束了个大拇指后,才想到一件事,忙转头问他娘:“哎,娘,您孝敬公公的金子呢?”
    老夫人这才想起来还有这事儿,顿时脸色红了白,白了青。
    “你这混账玩意儿!刚才怎么不提醒?”
    “儿子这不也刚刚反应过来嘛。”
    张氏对自家老爷已经绝望了,眼见两母子又要吵起来,心累地劝道:“娘,老爷,如今最重要的是宫里的态度,大伯远在边关,这事儿毕竟事关知静,要不派人给大伯送封信过去?”
    “不可,我儿在边关危机重重,怎能拿府里这些小事儿去烦扰?”
    老夫人拒绝了张氏的无脑建议,那太监的意思,她算是看出来了,皇室并没有要对侯府如何。
    只是那位太子不喜三丫头乖张的性子罢了。
    不过对于近来十分不听话的赵知静,她是半点法子都没有的,方才这丫头插话那会儿子,她生怕对方一言不合就摔杯子、掀桌子的。
    还好没有。
    她那傻儿子还在一旁安慰他那好侄女:“静儿你别急,二叔保证每天给你寻摸点东西进府,什么新奇的都有,再让人赶紧送进府来,保管你一点都不无聊。”
    赵知静觉得这胖胖的二叔很上道:“多谢二叔。”
    二老爷圆胖的脸笑得很开心,拍了拍脑子,又想出来个主意:“要不,二叔给你把雍城最出名的戏班子请进府里来,每天唱不同的样板戏——”
    “老二你咋不上天呢!”老夫人一听,火大地打断二老爷的话:“这两个月,我们侯府都安安静静的,不要闹幺蛾子。”
    老夫人现在是知道了赵知静混不吝的性子,连忙补充道:
    “太子马上就要回寺里了,至少这几日大家消停些吧。”
    赵知静回到了自己院子。
    歪在软榻上沉默着思考,真是越想越气,赵知静索性收回思绪,见屋子里的丫鬟们都各司其职,井井有条地处理着各自的活儿。
    春华收拾着屋子里的摆件,赵知静正好看到对方手里正拿着一枚精致的锦囊,准备系在屋内酸枝木的摆件上。
    “这就是你那回休假,去寺里求来的平安符?”
    “是的,县主。”春华一边回着话,一边继续动作。
    赵知静纳闷道:“怎么符都要一天一换的?昨天的是另外一个。”
    春华解释道:“这符是奉国寺求来的,那里的沙弥告诉奴婢要这么做。”
    夏荷一脸原来如此地回道:“奉国寺啊,那没错了,毕竟是皇家寺庙,还有太子常住,春华姐姐真厉害,能求来奉国寺的符,听说那里的符难求得很呢,好多达官贵人都要排队呢。”
    春华笑笑,接过冬霜递过来的锦盒,挑选着自家县主护指的香膏。
    “奴婢有个同乡在那里修行,正好帮忙。”
    赵知静一直对这位北周太子的受欢迎度不解,居然被这么多人捧着还不遭猜忌,而且还有什么‘佛子’的,古怪得很,她一边伸出手指,看着几个丫鬟给自己做保养护理,一边双手一摊,道:
    “哦,你们是知道我是失忆了的。”
    夏荷、秋实跟冬霜绷着脸连连点头。
    春华低头动作着,手上轻柔着道:“县主是不记得太子了吧?太子是北周先皇后唯一成活的儿子,先皇后先天体弱,一生共育有三子一女,生完公主后就去了,其他几位皇子女都夭折了,只有太子活了下来,太子自幼聪慧,深受陛下及太后喜爱。”
    “爱他就让他住寺庙里?”赵知静满脸问号。
    春华道:“那倒不是,太子的师父玄空大师是得道高僧,他曾言太子命格贵重,还是燃灯佛转世,不忍其在凡俗受苦,恐被上天提前收去,才被皇室送到奉国寺,太子确实十分精通佛道,几年前举办的法会,还引得诸国有名高僧慕名而来。”
    赵知静听了半天就更疑惑了:“当太子居然是受苦?”
    “不过,我看秦婉儿,还有我那愚蠢的二姐,应该不是因为佛法才对太子那么迷吧?”
    夏荷闻言激动道:“奴婢知道!奴婢知道!那是因为五年前,当年大靖南下,差点要打进我们北周都城,要不是太子出面,恐怕我们雍城的城就要破了!”
    连一向沉默的秋实都补充道:“那年太子还是弱冠之年,一人救了北周万千百姓,要不是太子,奴婢一族都要沦为大靖的刀下亡魂了。”
    是个英雄主义的故事。
    赵知静想,那厮不会用美貌迷惑了敌方吧?
    虽然有可能被打,但赵知静还是要做个有仇必报的人,她想了想,说道:“这一个月我不能白挨静闭,我看太子对那梁永怡满意得很,既然太子这么好,我们要有成人之好,助力太子一把,抱得美人归。”
    “我看,梁府是传谣言的一把好手,我们要吸取他们的成功经验,就先从太子与梁姑娘的‘私定终身’开始好了。”
    秋实愣了。
    冬霜纠结又不敢反驳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