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29章 劫后余生-《五代十国往事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李璟的幻想破灭了。

    3月1日,李璟再改元“交泰”,也许是希望否极泰来吧。随后派高级使团渡江求和,并很快与柴荣达成停火协议,“三征淮南”结束。

    停火协议的大体内容就是南唐称藩于后周,李璟削去帝号,改称“唐国主”,割让江北全境等等。

    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,正式协议于5月开始生效。按照约定,李璟奉大周正朔,使用后周年号“显德”。在公元958年,南唐先后使用了4种纪年方式:保大十六年,中兴元年,交泰元年,显德五年。

    此一战对南唐造成了全方位的致命打击。

    比如经济。

    三年的战火使得南唐入不敷出,而停战的代价之一又是割让江北全境,粮食产区和手工业重镇几乎全部丧失,除此之外,高额的战争赔款和无止境地进贡更让南唐雪上加霜。

    据记载,战后的第二年,公元960年正月,赵匡胤建立大宋,3月,南唐及时进贡两万匹绢、一万两白银贺即位;7月,又进贡五百两金器、三千两银器、一千匹罗、五千匹绢,外加乘舆服饰等。赵匡胤平定潞州、扬州叛乱等,南唐同样要进贡贺喜。

    在战争期间,南唐的经济就已经发生严重的危机,为了应对这次危机,钟谟建议铸大钱,韩熙载建议铸铁钱。在出现钱荒的时候,官府就要在钱币上偷工减料、以次充好,把更大的面值赋予在更轻薄、更廉价的钱币上,与此同时,民间也出现大量的盗铸、私铸,也就是造假币,给国民经济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。

    就像今天漂亮国的量化宽松政策,简单说就是印钞机开足马力大撒币。但是经济低靡的原因是工业空心化、产能不足、供需关系失衡、社会财富分配不公等等,增发货币只能解一时之急,却不能救一世之困,单纯地依靠增发货币如同饮鸩止渴,不仅挽救不了经济,反而会引起恶性通货膨胀,进一步加重危机。

    李璟一开始也是反对铸大钱、铸铁钱的,但当战争结束后,面对几乎崩溃的国民经济,李璟也只能选择妥协,死马也当活马医吧。959年,南唐开始铸大钱“永通泉宝”,以一当十,即钱币收藏爱好者口中的“折十钱”、“当十钱”,又铸五种面值的“唐国通宝”钱,同时还铸铁钱,病急乱投医了。

    仅仅半年,量化宽松政策的弊端就初露端倪,李璟果断悬崖勒马,叫停了铸大钱、铸铁钱的货币政策。

    战争对经济的摧残是毫无悬念的,对政治的影响更是毋庸置疑的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