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百七十八章 真·螺旋升天-《走进不科学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2/3)页
    她回眸望去,只见一个面容清秀的男生从山上匆匆赶来。
    是此次同行的学长。
    男生打着手电筒,本身亦如一束光照射进黑暗,并带着希望敲开了围困她的黑墙。
    男生什么都没问,直接蹲在她面前说道:「上来,我背你下山去医院。」
    「学长,这不好吧?」姜若有些不好意思,她跟他并不相熟。
    「你脚受伤了,下山的路更陡,你走不下去的,我背你更快一些。」男生没有再给她拒绝的机会。
    「那...谢谢学长。」姜若没法再拒绝,而且再拒绝就显得太矫情了。
    男生眉眼泛起
    有不少知识还是21年珠海航展上听到的。
    而战斗无人机虽然也叫无人机,但它们的外观和传统的无人机没有任何相似之处。
    比如彩虹-7这款机型。
    它的机身长10米,翼展22米,巡航高度13000米,属于标准的战斗机架构。
    所以在无人机这块。
    你要是指着一架小型机说这是自爆无人机,或者指着一架大型机说是无人战斗机,认知上徐云其实都还可以接受。
    但眼下这种不大不小的F-500,就确实令他很是惊讶了.....
    或许是察觉到了徐云的好奇,李华几步走到了F-500边上,轻轻拍了拍它的金属外壳:
    「徐博士,这架F-500无人共轴直升机出自北航直升机所之手,早在2017年就完成了自主飞行试验了。」
    「如果你上网搜索一下关键词,还会见到鹿城在月的时候,利用它完成了调运重型塔架结构件的新闻。」
    「所以这是一台很成熟的机体,在我们的规划中,就是准备靠它装载重力梯度仪上天的。」
    徐云的目光继续在机身上停留了一会儿,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。
    原先他还在琢磨着这台重力梯度仪是不是要用轻型直升机带上天呢,没想到李华居然给了他这么一个答案。
    从流程上来说。
    有了F-500无人共轴直升机协助,传统直升机可能会带来的许多问题便不复存在了。
    而就在徐云感慨之际。
    一旁的黄雨婷忽然想到了什么,出声对李华问道:
    「等等,李工,我有个问题想再请教一下。」
    李华转过身:
    「但说无妨。」
    黄雨婷见状指了指一旁的重力梯度仪,说道:
    「按您给出的数据,这架F-500无人机的单体飞行载重是250千克。」
    「可咱们的这台重力梯度仪质量足足有400千克,一架无人机恐怕是拉不起来的吧?」
    「哦,这事儿我正准备和你们说呢。」
    李华闻言轻轻一笑,指了指无人机的尾部,解释道:
    「放心吧,黄教授,咱们基地的这架无人机是经过魔改过的,载荷能力得到过巨大的升级。」
    「理论上只要不超过600千克的物体,它可以很轻松的便携带上天——这是针对我们发射基地的情况进行的特殊魔改,毕竟咱们基地的职能有些特殊嘛。」
    「当然了,这种魔改牺牲了机体的飞行高度和飞行限时,魔改后的无人机飞行高度只有3000米,单次的飞行时常也从五个小时降低到了两个小时左右。」
    黄雨婷顺着李华的指向打量了一番无人机,注意到机身的长度确实要比李华报出的长一些,这才微微颔首:
    「原来如此......」
    作为黄大年教授的女儿,黄雨婷虽然没有进入国防体系,但对于其中的一些事情倒也有所了解。
    比如......
    国内的卫星发射基地除了往天上biubiubiu火箭之外,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使命,那就是作为特殊物资的储存点。
    这些特殊物资有些是应急物资,有些则是退役下来但没销毁的设备或者弹药——比如一些火力风力发电设备,以及赫赫有名的67式木柄手榴弹等等。
    同时呢。
    川省这个地区的板块又比较特殊,一旦发生了某些意外,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就会临时负担起另一个任务:
    将储备的应急物资转运出去支援各地。
    基地的转
    运点就是临近的西昌城区,距离基地也就60多公里,所以转运的无人机在功能上就有一个要求了——不需要特别久的续航,但载重量必须要高。
    因此魔改版的F-500,便这样应运而生了。
    ..........
    随后在工作人员的操作下。
    这台F-500无人共轴直升机很快便顺利从车板来到了地面,下方则被固定连接上了重力梯度仪。
    看着这一机一仪的组合,徐云的目光在兴奋与期待的同时,也有着一丝忧色。
    上头曾经说过。
    无人机的运载与传统直升机相比,对测量环境的影响要低不少,尤其是在近地情况下。
    但另一方面。
    这种组合在平衡性能方面,却也必然要远逊色于传统直升机,所以对梯度仪自身的平衡模组要求很高。
    在整个重力梯度仪的设计过程中。
    测量模组出自徐云之手,黄雨婷的结构设计也符合奖励的图示。
    唯独葛同友负责的平衡模组徐云没什么底。
    虽然他对于葛同友这样的老航天人心怀敬意,但终究没有与他们在项目上有过接触的经验,心有忧虑实属正常。
    不过葛同友并不了解徐云的想法,此时这个退休又被返聘的小老头亲自检查好了最后一个环节,回到李华身边,朝李华点了点头:
    「老李,一切正常,可以试飞了。」
    李华对他嗯了一声,表示自己明白。
    同时翻过手腕,扫了眼手表:
    「上午分....小郭,下一次有侦察卫星绕过基地是多久?」
    郭子阳从身上取出了一台类似平板的设备,鼓捣了几下,很快说道:
    「1小时16分后,orldVie-3会经过我们头顶,2小时11分钟后,Skysat会掠过西昌。」
    李华隐隐松了口气,时间倒是充足。
    目前大多数卫星绕全球一圈的时间都在90-120分钟左右,不过拍照间隔倒不一定是这个数字。
    目前全球精度最高的卫星是海对面的锁眼...也就是KH-12,最高分辨率高达0.1公司,卫星照片分辨率0.5米。
    没错。
    Pl公司。
    就是这家挂着所谓商业遥感的公司,当初公开了毛熊阿斯特拉罕州的阿赫图宾斯克国家试飞中心的照片。
    所以很多时候国防事业真不是嘴上说说那么容易,无论是人力还是财力的投入都不小。
    视线再回归现实。
    在确定了短时间内没有海对面的卫星飞过后,李华便立刻下达了指示:
    「主控部门全体就位,最后进行一次校验!」
    过了十秒钟。
    第(2/3)页